艺术鉴赏:怀素16岁草书《秋兴八首》,是其现存最早作品

来源: 阅读:175306 发布:2024-04-28 16:39:04

学者黄锦祥说:“杜甫诗歌《秋兴八首》与怀素草书《秋兴八首》同是唐代不朽名作,应结合研究两者的依存关系。”众所周知,杜甫以诗歌鸣世被尊称“诗圣”,而怀素以草书闻名天下被称为“草圣”,他们是中国艺术史上卓有成就的巨星。

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早在十年前,黄锦祥曾赞誉杜甫:“执唐诗牛耳者,惟李、杜二人也!”唐诗《秋兴八首》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,而草书《秋兴八首》则是怀素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品。黄锦祥表示,要考证草书《秋兴八首》作品,离不开作者的创作时间、地点、人物关系以及其笔迹演变等多方面因素。为草书《秋兴八首》释疑解惑,就不得不探究怀素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。

据史料记载,怀素自幼聪明好学,10岁出家。他在《自叙帖》里介绍自己说:“怀素家长沙(零陵),幼而事佛,经禅之暇,颇好笔翰。”怀素勤学苦练的精神十分惊人。他自小酷爱书法,因家贫买不起纸,怀素就找来木板和圆盘,涂上白漆书写。后来,年少的怀素觉得漆板光滑,不易着墨,就在寺院附近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芭蕉树,自谓“绿天庵”。待芭蕉叶长大后,他就一片片摘下来,铺在桌上临帖挥毫。

由于怀素没日没夜地练字,老芭蕉叶剥光了,小叶又舍不得摘,于是想了个办法,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,对着鲜叶书写。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,抑或寒风刺骨冻得他手肤迸裂,怀素还是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。他写完一处,再写另一处,从未间断,这就是有名的怀素“芭蕉练字”。怀素不单在寺庙荒地上植蕉练字,而且经常在小水池取水磨墨,墨水把池里的水染成了黑色,散发着墨香。历史上,如此勤奋练字的书法家只有两位,一位是怀素,一位是王羲之。少年时代的怀素,他的字到底如何?不妨看看怀素当时写的草书《秋兴八首》就清楚了。

据悉,草书《秋兴八首》是少年怀素留下的珍贵作品,创作于壬辰年(752年)三月二日(日期非常明确);书写地点是“天台山房”,署名“怀素”。除了这件作品之外,有如此明确时间地点的怀素作品不多,另一件是怀素晚年写的《千金帖》(即怀素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真迹),惜后段落款散迭。类似把“创作时间”写得如此详细的作品,还有怀素《神迹帖》、《自叙帖》和《圣母帖》(如下图),结合这些作品的落款特征,证明草书《秋兴八首》的创作日期也不是虚构的,是怀素本人所写。

既然怀素写的草书《秋兴八首》无误,为何会出现杜甫《秋兴八首》诗篇创作时间(766年)与怀素书写的时间(752年)不符?近日,学者黄锦祥发现以往记载杜甫《秋兴八首》的创作时间有误,“杜甫《秋兴八首》”不是创作于766年,也不是写于“安史之乱”之后,而是写在“天宝战争”年间(约写于752年或前些)。由于唐代天宝战争与安史之乱距离较近,导致这首杜诗的创作年份长期被人误解。

黄锦祥指出,不可能先有怀素草书《秋兴八首》面世,再有原作者(杜甫)的诗篇出现。肯定是先有杜甫《秋兴八首》诗篇,再有后来的怀素《秋兴八首》草书,这样才合乎逻辑顺序,杜甫的《秋兴八首》写于“天宝战争”年间无疑。杜甫创作《秋兴八首》的时候约40岁,为杜甫“中年之作”,并非他的“晚年之作”。而诗篇《登高》才是杜甫抒发自己穷困潦倒、年老多病的晚年作品。

历史上“天宝战争”结束不久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前后相隔一年。在经历千年之后,这首杜诗的记载时间却出现差异。当时战火不断生灵涂炭,令诗人杜甫痛心疾首,连续写下多篇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歌,其中包括著名的《秋兴八首》、《春望》和《石壕吏》等等。

首先,我们先了解一下杜甫在“天宝年间”的历史。从天宝五年(746年)到天宝十四(755年),杜甫在长安生活了十年,可是他“尝困于衣食”,生活极其艰难。杜甫为了维持生计,无奈出入贵族府邸以图“出仕”,同时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,广泛接触基层劳动人民。由于仕途的失败以及自己饥寒交迫的际遇,使他深刻体会到人民的疾苦。

天宝十年(751年),杨国忠下令在中原募兵进攻南诏,大量招募民众填补兵员。人们都说云南多瘴气瘟疫,还没交战,士兵就会因为瘴气瘟疫而死亡十分之八、九,所以都不肯应募。杨国忠就派御史去抓捕人,带上枷锁送往军所。按照唐朝旧制,在百姓中有勋者可以免除征役,但是当时作战多(西北、东北都在作战已经调走了兵),杨国忠就先取那些有高勋的人,导致出征的人愁怨,父母妻子送别出征的家人,哭声在野外都能听到,看到颠沛流离的百姓,杜甫感到非常心痛。这也是杜甫为何写《秋兴八首》的原因吧!

从公元751年始,唐王朝在“天宝战争”中屡次战败伤亡惨重,严重削弱了国力,边疆失守,府兵制瓦解激化内外矛盾。杨国忠掩败为胜,朝野怨声载道。杜甫亲眼目睹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局面。此时,杜甫回想当年国力昌盛、景物壮丽的情景,在伤感中写下《秋兴八首》诗篇,“闻道长安似弈棋,百年世事不胜悲”之句,正是杜甫当年生活在“长安”的所见所闻,他感叹自身经历及时局变化,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,令人伤悲。同时还写有《兵车行》、《丽人行》诗篇来讽刺当朝封建权贵,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。

杜甫为人敦厚善良,不像洒脱不羁的李白。也许在“天宝战争”之前,杜甫还有心情吟咏湖光山色之美,《望岳》就是杜甫早期心情愉悦时创作的五言诗。但自从天宝战争之后,百姓生活困苦令其郁郁寡欢,此时的杜甫那有心情去描绘自然风光呢?在这段时光里,杜甫体恤民间疾苦,创作了许多忧国忧民、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篇。2012年9月,黄锦祥曾撰写《忆杜甫》一诗缅怀杜甫:“行吟惠义腹中诗,沉郁高扬赋我思。讴云颂月无闻语,吐尽人间疾苦词。”这首诗塑造了爱国诗人“杜甫”的伟岸身影,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,并把《忆杜甫》诗歌选取为中考试题。

唐天宝十一年(752年),16岁少年怀素获知杜甫此诗后,触发悲悯之情,随即创作草书《秋兴八首》。怀素此时书风还未发育成熟,正处于“芭蕉练字”苦学阶段,而技法水平却超越常人。朱逵是最早赞赏怀素之人,并为其写下《怀素上人草书歌》赞诗。虽然年少的怀素才华横溢,但无论是起笔、行笔、收笔,还没有迈进晋人的门槛。(《怀素秋兴八首》署款时间为:壬辰年(752年)三月二日)

这位唐代诗人朱逵很早认识怀素,更是少年怀素的知心挚友,经常找怀素一起谈经论道,因此朱逵非常了解他和欣赏他,亲自为怀素撰写《怀素上人草书歌》,记载少年僧人怀素的日常生活。朱逵诗歌写道:“几年出家通宿命,一朝却忆临池圣。转腕摧锋增崛崎,秋毫茧纸常相随。衡阳客舍来相访,连饮百杯神转王。忽闻风里度飞泉,纸落纷纷如跕鸢。形容脱略真如助,心思周游在何处。笔下惟看激电流,字成只畏盘龙去。怪状崩腾若转蓬,飞丝历乱如回风。长松老死倚云壁,蹙浪相翻惊海鸿。于今年少尚如此,历睹远代无伦比。妙绝当动鬼神泣,崔蔡幽魂更心死。”朱逵此诗是少年怀素的真实写照,只有充分理解这首诗的诗意,才能了解“少年时期”的怀素。

在这里简短说说朱逵《怀素上人草书歌》的大概意思,他说怀素“出家几年”(指其十五六岁),一直临池学艺从未间断,而且熟练掌握“转腕摧锋”笔法,并能写出“雄奇峭拔”的佳作(正吻合《秋兴八首》草书的笔迹特点);“忽闻风里度飞泉,纸落纷纷如跕鸢”,这句诗是指怀素下笔如激流飞瀑,年纪轻轻就懂得回旋变通的笔法;而这句“形容脱略真如助,心思周游在何处”,意指怀素挥毫泼墨如有神助、物我两忘的境界;接着“笔下惟看激电流,字成只畏盘龙去。怪状崩腾若转蓬,飞丝历乱如回风”,这四句无不道出怀素草法纵横交错神出鬼末,如激流闪电、如盘龙腾飞、又如乱石穿空游丝风扬…上述这些恰恰是草书《秋兴八首》里的绝妙笔法。

“长松老死倚云壁,蹙浪相翻惊海鸿。”此句描写了怀素变幻莫测的艺术手法,如危松高挂、惊涛骇浪。他说怀素笔法神出鬼没,恐怕以前书家也难以比肩…当时朱逵看到怀素如《秋兴八首》一样的草书震惊不已,感叹道:“于今年少尚如此,历睹远代无伦比。妙绝当动鬼神泣,崔蔡幽魂更死心。”他对年少的怀素敬佩万分,虽然怀素才出家几年,但书法上取得的成就却不输古人。也许有人会问:怀素少年时真有这么高水平写出《秋兴八首》草书吗?答案是:肯定有。首先朱逵这句“当今年少尚如此”已告诉我们,当时的怀素确实非常厉害。其次,古代人心理年龄比现代人要早熟,当时16岁的怀素相当于现代人20多岁了,如此聪慧、勤奋的怀素写出《秋兴八首》草书不难。(注:诗中的“崔蔡”是指东汉文学书法大家崔骃和蔡邕,朱逵说怀素厉害到崔骃和蔡邕的幽魂都要对他折服。)

可喜的是,朱逵这首诗完整记录了“怀素十几岁”的时候,以及他挥毫泼墨的真实情景和怀素当时的“书法特征”,让我们了解更多怀素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,为学界提供了一份宝贵的研究资料,这也是研究怀素少年时期的第一手资料。

帖中落款的“天台山房”在那里?据百度地图显示,距离怀素“绿天庵”不远处有一座山,名曰“天台山”,与“绿天庵”相隔十多公里,年轻的怀素常奔走于此与僧友相聚,据说天台山的灵秀与壮美让人流连忘返。公元752年三月二日,怀素离开绿天庵去找好友喝酒,借着几分酒意,在“天台山房”写下精妙绝伦的草书《秋兴八首》,当时的他年仅16岁。

从朱逵诗中这句“衡阳客舍来相访”可见,年少的怀素非常热爱交友,即使100公里外的衡阳好友也远道而来与他相聚,可知怀素有多受欢迎了,更何况在零陵附近的好友更是密切往来。而“绿天庵”距离“天台山”仅十多公里,对年轻的怀素来说路程不算远,他与僧友一起礼佛念经,并在“天台山房”挥毫泼墨不足为奇。此地理位置与《秋兴八首》落款地点相吻合,为作品的出处提供了有力的佐证。黄锦祥通过对朱逵诗歌与草书《秋兴八首》综合考证,填补怀素史料上未见的空白。

朱逵此诗描绘的怀素草书,正吻合《秋兴八首》里的书法特征。另外还有三点也充分证实《秋兴八首》是怀素手迹:其一,《秋兴八首》是古代历史悠久的名作,其碑刻拓本流传有绪,原石已毁(1981年又重刻于永州柳子庙);其二,作品有明确的时间和地点(天台山房),署款地点邻近怀素“绿天庵”(表明怀素经常在附近活动);其三:草书《秋兴八首》的笔迹,符合怀素成长过程中笔迹的演变规律(对比其中年和晚年作品)。这说明草书《秋兴八首》是怀素青年时期作品无误。

草书《秋兴八首》,是怀素外出会友的一次经历。仅从《自叙帖》来看,怀素外出拜访过的名公大卿就有十一位,分别是刑部尚书颜真卿,尚书司勋郎卢象,司勋员外郎钱起,礼部侍郎张谓,吏部侍郎韦陟,永州太守王邕,御史李舟、许瑶、戴叔伦、窦冀和他最早认识的处士朱逵。其实怀素游历之地非常多,有洛阳、广州、长安和四川等等。据王琦《一统志》记载,为怀素草书赠歌的鸿儒有几十人,他们与怀素相熟,当中有著名的“茶圣”陆羽。他是当时知名的文学家,陆羽为“草圣”怀素立传作《僧怀素传》。

唐天宝十二年(753年),吏部尚书韦陟被贬为桂州桂岭尉,途经零陵,看了怀素的草书大为震惊,称赞说:“此沙门札翰,当振宇宙大名。”当时怀素只有17岁,韦陟独具慧眼,预知怀素名扬天下。因此,不排除朱逵和韦陟是见过《秋兴八首》草书真迹,如果不是也不会给出如此高的评价。

试想一下,如果年少的怀素不是出类拔萃、不是技艺过人的话,是不轻易得到诗仙李白的接见和肯定。唐乾元二年(759年),大名鼎鼎的李白与怀素相遇,这一年怀素23岁,已声名远播江岭间。李白为其写下著名的《草书歌行》。诗中李白很敬慕怀素,尊称他为“少年上人”,并赞扬怀素“草书天下称独步”,称他的草书天下第一,无人能及。正因为怀素有真才实学,才赢得诗仙崇高的赞誉。从草书《秋兴八首》作品上可以看到,怀素年少成名与其天赋和勤奋是分不开的。

李白在《草书歌行》首句称“少年上人”四字,也证实李白相识怀素的时候,怀素是非常年轻(大概二十出头)。其次,李白盛赞怀素“草书天下称独步”,说明少年时期的怀素书法造诣极高(已远超其他人水平),因此草书《秋兴八首》确是怀素作品。

唐宝应二年(763年),怀素又开始北上岳州(今湖南岳阳)拜访好友马云奇,并游历江西南昌。唐大历元年(766年),张谓任潭州刺史。此人是怀素艺术人生的领路人,对怀素影响较大。张谓到长沙上任,听说这里住着一位大书法家,遂登门拜访,并与怀素结为知交。他称赞怀素草书:“奔蛇走虺势入座,骤雨旋风声满堂。”草书《秋兴八首》虽是怀素早年之作,但观其墨迹拓本也有“奔蛇走虺”之势,跌宕多姿妙不可言。

马云奇也曾为怀素撰写《怀素师草书歌》。诗中提到“怀素才年三十余,不出湖南学草书。大夸羲献将齐德,功比钟繇也不如。”也就是说怀素30岁前在湖南(家乡零陵)自学草书,水平已达到王羲之、王献之和钟繇的高度。一方面反映出怀素在青少年时代已远近闻名,另一方面反映怀素此时书法水平相当了得,十六岁就能写出奔放流畅的《秋兴八首》,可谓天赋异禀。

《怀素秋兴八首》是指怀素创作于752年(壬辰年)的草书作品,其书法内容是杜甫诗篇。2024年学者黄锦祥通过详实考证,证实草书《秋兴八首》为怀素16岁所写,是怀素现存最早的书法作品。通篇草势连绵,圆转遒逸,线条奔放流畅,笔走龙蛇变幻莫测,法度严谨而不乱。此时朱逵为其写《怀素上人草书歌》,高度赞扬怀素的草书妙绝古今。

草书《秋兴八首》不仅体现少年怀素的狂草天赋,而且字里行间仿佛见到怀素“芭蕉练字”的艰辛背影,这种写到“盘板皆穿”的治学精神值得后人发扬和学习,怀素终成草书大家。知觉斋主人黄锦祥说:“写草书需要灵活把控,对草法记忆力强。如果怀素活在当代,他还是一位勤奋、可爱和聪慧的大师。”

草书《秋兴八首》释文:(其一)玉露凋伤枫树林,巫山巫峡气萧森。江间波浪兼天涌,塞上风云接地阴。丛菊两开他日泪,孤舟一系故园心。寒衣处处催刀尺,白帝城高急暮砧。(其二)夔府孤城落日斜,每依北斗望京华。听猿实下三声泪,奉使虚随八月槎。画省香炉违伏枕,山楼粉堞隐悲笳。请看石上藤萝月,已映洲前芦荻花。(其三)千家山郭静朝晖,日日江楼坐翠微。信宿渔人还泛泛,新秋燕子故飞飞。匡衡抗疏功名薄,刘向传经心事违。同学少年都不贱,五陵裘马自轻肥。(其四)闻道长安似奕棋,百年世事不胜悲。王侯第宅皆新主,文武衣冠异昔时。直北关山金鼓振,征西车马羽书迟。鱼龙寂寞秋江冷,故国平居有所思。(其五)蓬莱宫阙对南山,承露金茎霄汉间。西望瑶池降王母,东来紫气满函关。云移雉尾开宫扇,日绕龙鳞识圣颜。一卧沧江惊岁晚,几回青琐点朝班。(其六)瞿塘峡口曲江头,万里风烟接素秋。花萼夹城通御气,芙蓉小苑入边愁。珠帘绣柱围黄鹄,锦缆牙樯起白鸥。回首可怜歌舞地,秦中自古帝王州。(其七)昆明池水汉时功,武帝旌旗在眼中。织女机丝虚夜月,石鲸鳞甲动秋风。波漂菰米沉云黑,露冷莲房坠粉红。关塞极天唯鸟道,江湖满地一渔翁。(其八)昆吾御宿自逶迤,紫阁峰阴入渼陂。香稻啄馀鹦鹉粒,碧梧栖老凤凰枝。佳人拾翠春相向,仙侣同舟晚更移。彩笔昔曾干气象,白头吟望苦低垂。(右壬辰三月二日 怀素书于天台山房)

在研究过程中黄锦祥又发现,前人所收录杜甫诗篇《秋兴八首》的个别文字有舛误。比如“新秋燕子故飞飞”一句,并非“清秋燕子故飞飞”,把“新秋”误作“清秋”,虽然大意相近意指初秋或明净爽朗的秋天,但在诗中的意境却完全不一样。又例如这句“同学少年都不贱”,被误传为“同学少年多不贱”,“多”字与原作“都”字混淆,往往一字之差,就会谬以千里。详见怀素《秋兴八首》草书内容(下图所示),其真实反映了杜甫原作的真实性。

此怀素《秋兴八首》草书拓本,原装旧裱,每页纵25厘米,横13.8厘米;共28页83行(为杜甫诗篇),全卷467字,是唐代怀素罕见的早期作品。现为学者黄锦祥所藏。此帖完整反映出怀素“少年时期”的书法面貌,是研究怀素早期草书发展的重要版本。通篇用笔以中锋为主,少兼侧锋。笔画圆转遒逸,或蛇盘如绕,或蛇惊入草,收笔出锋,锐利如钩斫,表现出“铁画银钩”力透纸背之感。此作初步形成怀素“笔画瘦劲、回环线条”的个人特征。

作品特点:草书《秋兴八首》是怀素青年时代的作品(16岁)。其笔迹与怀素中年作品《神迹帖》和晚年作品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真迹略有不同,但是书写风格和神韵是一致的,从中可以窥探怀素从少年到中年,以及其晚年的笔迹演变过程,这三件作品贯穿了怀素整个艺术生涯,对研究怀素的草书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。怀素自小好交友,草书《秋兴八首》是怀素到异地访友书写的其中一件作品,创作地点在永州零陵(天台山),这一年怀素十六岁。

另外,怀素云游外地或者访友,所到之处会留下一些即兴墨宝。据《宣和书谱》记载,当时怀素有《游山帖》、《下山帖》、《山亭帖》、《临川帖》二首、《客舍帖》传世,分别是怀素游历居旅时所作。而且怀素还写有《河东帖》、《咸阳帖》、《吴郡帖》、《新安县帖》、《临川帖》等,这些帖本也反映怀素涉足山西、陕西、浙杭、河南、四川多地,皆以诗文形式记述,可见怀素学问之深和游历之广非同凡响,可惜这些草书帖已失传。学者黄锦祥说,怀素不单是名满天下的“草书家”,而且是“文学家”和“旅行家”,曾创作许多内容丰富的草书佳作。

怀素(737~799),唐代杰出书法家,史称“草圣”。字藏真,僧名怀素,俗姓钱,汉族,永州零陵(湖南零陵)人,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钱起的外甥。怀素草书,瘦劲有力,使转如环,奔放流畅,一气呵成,与张旭齐名。后世有“张颠素狂”或“颠张醉素”之称。可以说,怀素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家,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。他能做诗,与李白、杜甫、钱起、陆羽、颜真卿、徐浩、戴叔伦、卢象等诗人都有交往。好饮酒,每当饮酒兴起,不分墙壁、衣物、器皿,任意挥写,时人谓之“醉僧”。传世作品有《自叙帖》、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、《神迹帖》、《圣母帖》、《苦笋帖》、《秋兴八首》和《论书帖》等。

唐大历三年(768年)春,32岁的怀素创作了《神迹帖》千字文,随后“遂担笈杖锡,西游上国,谒见当代名公”… 这时的怀素行游天下,寻师访友,出零陵、经衡阳,走潭州,过岳阳,一边寻访名迹开阔胸怀,一边努力研习书法。他的生平事迹,被多位唐代文学家以诗歌形记录下来。(注:按怀素写《千金帖》时63岁计算,怀素写《神迹帖》时应该是32岁,此时怀素笔法已迈入“魏晋门槛”。)

巧合的是,“朱达”之诗《怀素上人草书歌》正好记录了少年“怀素”的真实生活,而“怀素”这篇草书又记载了“杜甫”诗篇《秋兴八首》的真实内容,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引证关系。由于过去某些原因,怀素草书《秋兴八首》被疑伪作,就好像以前有人怀疑《大草千字文》不是怀素手迹一样,最终被学者黄锦祥鉴定为怀素手迹,而且《大草千字文》是怀素“中年时期”的作品,它的笔迹非常接近最新发现的怀素《神迹帖》孤本。

早在1956年,日本已出版《怀素秋兴八首》书法集,全面展示此件怀素原作拓本的面貌。作品落款时间是“壬辰年(即公元752年)三月二日,怀素书于天台山房”(如上图所示)。有趣的是,日方出版时未明确怀素出生于737年,因而刊印了两个创作年龄,一说28岁,二说16岁。而且将“天台山房”误解为“天昌山房”,体现了日本对我国传统草书文化理解不深。

草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比较规范和严谨。草书“台”字与“昌”字的书写形态完全不同,下面我们摘取此二字的标准草法,便于学书者借鉴和学习。(注:此草法对比图,取自米芾集王羲之王献之手迹)

无独有偶,2022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《怀素草书秋兴八首》作品集,书中同样指出此作是怀素青年时期作品(见上图所示)。此书介绍说: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大师,他的草书如蛟龙入海,天马行空,精妙绝伦,独步古今,世称“草圣”。一千多年来,怀素的草书艺术一直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书坛。怀素的书法传世之作不多,草书《秋兴八首》据考证为怀素青年时期所作……

其实,除了上述的怀素《秋兴八首》真迹拓本之外,另一个版本《秋兴八首》确是伪作(如下图),疑为明代祝允明所书,此作绝非是怀素作品,其书风与“瘦劲灵动”的怀素笔迹截然不同,这些要分辨清楚。而且祝允明以讹传讹,既将“五陵裘马自轻肥”错写为“五陵衣马自轻肥”,“裘”“衣”不分闹出笑话;又把“同学少年都不贱”错写为“同学少年多不贱”,也反映出祝允明等人学术不端的问题。1200年前的怀素,已告诉我们杜甫《秋兴八首》原作的内容。

近年来,黄锦祥通过实物考证,发现另一件冒充怀素的伪作是“绢本”的《小草千字文》,这是林伯寿“兰千山馆”收藏的赝品,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。他们不懂真伪误导世人。众所周知,这卷丑俗的“绢本”小草又称作“小字贞元本”,并非怀素真迹。绢本《小草千字文》伪作用笔呆滞庸俗,草法错漏百出(完全没有半点怀素的用笔特征),曾被糊涂的文徵明、六舟等人指鹿为马,颠倒真伪误导世人数百年。著名鉴定家朱家济先生也严正指出“绢本”的《小草千字文》是伪作。从林伯寿收藏的“绢本”《小草千字文》赝品可知,林伯寿的鉴定水平并不高,其藏品多有伪作。

“绢本”的小草伪作,大约写于元末明初之间,通篇笔画软弱,字距松散,败笔病笔杂乱无章,草法紊乱,不是学习草书的佳作。这卷毫无古法用笔的“绢本”小草早已受到学界的质疑,当中有明末清初收藏家孙承泽和清代学者、书学理论家包世臣等人,他们直接指出“绢本”的《小草千字文》是伪作,不似怀素书。说明“绢本”小草是仿品,如果是出自同一个人的作品,是有迹可循的。

据说怀素《秋兴八首》原碑石已损毁,现存世拓片稀少。作品气韵生动,更多地展现怀素在“一笔书”的领域探索,是研究学习草书的最佳范本。一九八一年,根据拓本重刻勒石于永州零陵柳子庙。但奇怪的是,新碑刻的《秋兴八首》落款似乎删去了“于天台山房”五字,却添加了一方“藏真”印章,与原旧拓本有所区别。据目前所知,唐代书法家是没有在自己作品上钤印的。怀素草书《秋兴八首》纯熟的技法和飞扬的神采,是其在永州绿天庵蕉叶练字时光的总结性记录。

怀素真是个幸福的僧人。在那个年代,怀素竟能一一见到李白、颜真卿和陆羽等人。颜真卿把“十二笔意”即“平谓横、直谓纵、均谓间、密谓际”等传授给了怀素。颜真卿还亲自为怀素作《怀素上人草书歌序》,序言里称怀素“精心草圣,积有岁时,江岭之间,其名大著”,对怀素的草书大加称赞。然而,谁又能想到,怀素失踪千年后的《千金帖》纸本真迹和《神迹帖》先后被学者黄锦祥发现,延续着怀素的传奇故事。

唐开元二十五年(737年),怀素出生于零陵,俗姓钱。唐天宝六年(747年),10岁的怀素出家为僧,法号“怀素”。清代《零陵县志》记载:“有书堂寺,在零陵城西二里,唐僧怀素初居此,有碑,字剥落。寺后有井,名怀素井,为僧洗砚处。”天宝十年(751年),怀素从书堂寺来到零陵东门外的“绿天庵”事佛。

怀素在“绿天庵”苦练几年后,已打下硬实的书法基础,掌握了草书艺术的运笔要领,局部用笔形成“瘦劲”的特征。他开始名声大噪,进入文化圈与当地文化名士交往。人们开始关注这个年轻的和尚,名门望族以拥有怀素的书法为荣。当时零陵的富裕人家,纷纷宴请怀素到自己家中,热情款待求他留下墨宝。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永州刺史王邕闻其大名,也亲自邀请怀素到府中切磋书艺。惊叹之余,王邕为怀素撰写《怀素上人草书歌》赞诗。而当时的怀素,大概只有十八九岁,已长大成人(身长有五尺四),经常为客人“粉壁”(意指写书法题字),王邕诗中有提及此事“或粉壁”。(详见唐代王邕为怀素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《怀素上人草书歌》)

王邕诗曰:衡阳双峡插天峻,青壁巉巉万馀仞。此中灵秀众所知,草书独有怀素奇。怀素身长五尺四,嚼汤诵咒吁可畏。铜瓶锡杖倚闲庭,斑管秋毫多逸意。或粉壁,或彩笺,蒲葵绢素何相鲜。忽作风驰如电掣,更点飞花兼散雪。寒猿饮水撼枯藤,壮士拔山伸劲铁。君不见,张芝昔日称独贤;君不见,近日张旭为老颠。二公绝艺人所惜,怀素传之得真迹。峥嵘蹙出海上山,突兀状成湖畔石。一纵又一横,一欹又一倾。临江不羡飞帆势,下笔长为骤雨声。我牧此州喜相识,又见草书多慧力。怀素怀素不可得,开卷临池转相忆。

这首诗运用烘托、摹状、博喻、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,去描写即席挥毫的怀素,内容生动传神,令人荡气回肠,既活现了怀素的典型形象,又把他的草书艺术推向更高的境界。朱逵与王邕的诗歌,充分概括了怀素书法的意趣神韵,句中精妙之处只可意会,不能言传。怀素能够把杜甫的《秋兴八首》以大草书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,无不得益于其深厚的书法基础与佛学文化底蕴。

睹物思人,很难不让人从帖中的笔意纵横,联想到怀素豁达不羁的性情与书风。关于怀素的笔法演变可理解为:怀素在二十岁前尚未迈入“晋人格”;直到二十三岁左右,怀素渐渐懂得“魏普笔法”;到三十岁的时候,怀素已完全掌握“魏晋笔法”。我们看怀素32岁写的《神迹帖》千字文,通篇是“魏晋笔法”,颇有二王的影子。还有怀素往后创作的《自叙帖》、《圣母帖》和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真迹,无一不是“魏晋笔法”,法度严谨应规入矩。怀素的笔法经历了从嫩到老、返璞归真的流变,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。他师承关系应追溯到张芝、王献之、张旭等人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唐代距今已一千多年,怀素少年时期、中年时期以及其晚年时期手迹均有传世,在古代书法史上极为罕见,使我们对怀素草书的发展轨迹有了全面认识。这三个时期的重要作品分别是:怀素16岁写的《秋兴八首》、怀素32岁写的《神迹帖》和怀素63岁写的《小草千字文》纸本真迹(世称“千金帖”),体现了怀素不同时期的最高成就。宋代书法大家薛绍彭称道:“怀素唐朝草圣超群,所谓笔力精妙,飘逸自然,非学之能至也。”